既能创造“价值”也能提升“颜值”


  本报9月21日讯(大众新闻记者 顾松 通讯员 王为) 在黄蓝交汇的渤海湾畔,胜利石油工程公司海洋钻井公司的钻井平台上,迎着晨曦,早班的钻井工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今年,这里新投产的3口井日产油均突破百吨。

  既能创造价值也能提升颜值。一直以来,海洋钻井公司深入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和绿色发展质量,实现了低碳发展与效益开发的“双向奔赴”。

  海上低碳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强劲赋能。8月,胜利海域首个“单筒双井”项目——埕北22H井组圆满收官。在一个井筒内完成两口或多口井施工,提升采油效率的同时,减少了采油平台占用和隔水套管使用,资源消耗量大幅降低。从“少井高产”到“少平台高产”,使得减少对海洋环境影响与油气田高效建产兼得,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

  钻井液被称为石油钻井的“血液”,占整个钻井工程成本的“大头”。自今年4月起,海洋钻井公司推广应用“氯化钙+辅助絮凝”新工艺,针对口井不同井斜及水平位移进行个性化措施优化,结合“三高一大”参数优化,实现了钻井效率与节能降耗“双提升”。

  截至目前,该工艺已完成11口井施工,在明化镇、馆上段地层施工中,平均生产井周期节约2.17天,口井平均钻井液米费降低15.7%。

  海上低碳发展,装备管理至关重要。近年来,海洋钻井公司连续淘汰了8座老龄钻井平台,有序淘汰所有高耗能低效率设备,配备27台套自动化钻井设备,实现了高效节能装备的全面升级。

  燃油消耗控制是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的关键因素。该公司配套实施柴油机精益管理课题攻关,成立降低燃油消耗改善专项课题组,专家团队通过监测分析燃油消耗数据,分析燃油消耗规律,找出不合理消耗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在冬季采用保温措施后使用0号燃油,根据实际工况灵活调整动力机组运行,优化船舶加油流程减少漏损,组织专家、技能大师对柴油机进行全面体检,提高燃油消耗率,每米进尺燃油消耗量同比下降了2.2%。

  “项目运行11个月,二氧化碳减排量1466.89吨,这相当于种植7万棵树的固碳效果。”顺应能源结构向清洁化转型变革大势,海洋钻井公司海洋装备首席专家周卫鸣牵头,加快推进平台电力系统分区网电应用。

  据了解,去年9月,海洋钻井公司在胜利七号平台开展“网电入海”试点,项目仅用15天就完成能源改造,成功实现并网,攻克了移动式平台电网接入技术瓶颈,为传统海洋工程装备的低碳转型提供了实践范本。

  海上低碳发展,物资管理也是重要一环。海洋钻井公司建立“物资共享调剂平台”,将钻井平台已落实采购的计划物资、现有储备中超过6个月无动态的物资、现场积压物资和工程余料纳入调剂范围,发布相关信息。各平台在提报物资需求计划时,系统会优先检索调剂平台信息,推荐使用可调剂物资。自6月份上线运行以来,共调剂物资87项、套管181吨、泥浆材料62吨,降低库存320万元。

  新胜利二号平台主机高温冷却水泵突发刺漏,新胜利五平台快速支援共享备件,解了燃眉之急;胜利九号平台共享新胜利五平台牛头吊卡,实现4毫米钻杆内投测多点井斜方位,降低了特殊工具成本……他们通过“双队双机”模式,将船型结构相似、装备操作要求类似、施工区域临近的两座或多座钻井平台,进行协同管理、集成运行,在管理互鉴、人员互助的基础上,也实现了配件互用。

  目前,海洋钻井公司立项研究柴油发电机组余热回收再利用、环保型泥浆材料应用等课题,设计筹建桩西涉海业务一体化“零碳办公区”,构建全方位绿色低碳发展新优势正从蓝图逐步变为现实。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