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日报)
转自:廊坊日报
本报讯(记者 吴琼)九月的秋风拂过乡村农舍,道路干净整洁,村舍错落有致,房前屋后井井有条……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安居图尽收眼底。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美好生活的空间需求,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日前,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检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情况的报告。
报告认为,近年来,我市结合市情实际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抓手,以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乡村为目标,聚焦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高位统筹、协同推进,精准攻坚、重点突破,创新驱动、持续发力,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为做好此项监督,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依法监督、精准监督、全程监督理念,坚持问题导向与效果导向相结合,通过四级代表联动、明察暗访并举、执法检查与专题调研同步等方式,全面了解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进展,精准“把脉”问题短板,深入剖析难点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整改建议,确保监督工作覆盖全域、深入一线、成效务实。
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会同市农业农村、住房和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三部门组成监督检查工作专班,加强日常沟通联系,不定期集中学习《廊坊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核心条款,交流讨论相关任务要求,引导广大代表积极投身廊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同时,建立完善了“代表e线督——廊坊市农村人居环境代表监督平台”,邀请域内各级人大代表注册使用,通过监督平台实时上传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的问题线索,推动垃圾随意堆放、污水直排、村容村貌等方面问题整改,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当好政策宣传员。市人大常委会发布了《致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的倡议书》,号召代表争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的“宣传者”“践行者”“监督者”。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召开座谈会、大喇叭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及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等相关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讲解环境治理的好处和方法,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宣传带动下,村民对环境治理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大幅提高。
当好民意收集员。监督检查工作专班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将群众的诉求和呼声反馈给相关部门。在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工作中,积极开展“问题厕所”摸排“回头看”,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城建、执法、环卫等相关部门根据相关的建议,加强了对建筑垃圾运输、倾倒的管理,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当好工作监督员。自今年4月份以来,监督检查工作专班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方式,同时借助无人机航拍,随机走访了18个乡镇、72个行政村。针对发现的突出问题,如个别村街公厕改造“重建轻管”,村庄周边、坑塘、死角垃圾乱堆乱倒、污水直排等,积极反馈相关部门,推动问题整改。
7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结合暗访情况分赴北、中、南三个片区开展执法检查,组织召开汇报座谈会,听取当地政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情况的汇报,与代表交流意见建议,同时围绕贯彻实施《廊坊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情况赴部分村街走访,发现亮点、查找问题,把座谈交流、实地检查、走访调查有机结合起来,力图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地掌握全市工作情况。
霸州市强化技防应用,建立形成了“日常巡查+月度考核+航拍监测+交叉互查”立体监督网;三河市以小微工程奖补激发社会参与活力;大厂回族自治县、文安县通过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垃圾偷倒行为;广阳区将整治要求融入村规民约并推行“门前三包”;永清县制定积分制管理办法,引导群众参与治理;大城县以狠抓、狠督、狠干、狠管的“四狠”举措推动环境质量的提升。香河县蒋辛屯镇、固安县渠沟镇、安次区落垡镇、霸州市信安镇、文安县滩里镇等一批批先进典型乡镇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村一景象,一乡一风光,一域一特色,环境蝶变之力描绘着乡村共富的底色。在廊坊,和美乡村建设正走向全域规划、全域提升。眼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进行,全民参与热潮不断升温,长效管护机制加快形成,农民安居乐业的民生幸福指数正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