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观”二字,究竟该如何理解?历经一个多世纪的研究,人们对灵长类大脑结构和功能理解到哪个阶段了?科学家们又为何要执着地给灵长类大脑“画画”?
9月20日至21日,作为第十八届浦江创新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介观脑图谱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办。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两个月前,我国脑图谱成果以“十连发”组团亮相国际科学界,引发轰动。
“我们希望介观脑图谱能成为脑科学领域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推动对整个大脑的理解,它将成为结构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指出。此次介观脑图谱国际研讨会的举办,又一次让中国脑科学走到了世界学术舞台的聚光灯下。
脑科学是21世纪最前沿、最富挑战性的科学领域之一,而介观脑图谱研究正开启大脑奥秘的一把关键钥匙——它致力于绘制精细的“大脑地图”,通过精准定位神经细胞、解析神经网络连接,为我们深入理解脑功能机制、攻克重大脑疾病以及推动类脑智能技术突破,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撑。
2020年,科技部在上海召开脑图谱大科学计划启动前期工作座谈会,并成立中国工作组。目前,中国在介观脑图谱绘制核心技术和资源整合方面已发挥引领作用——例如,在今年夏天的“十连发”中,就有在世界上首次绘制了非人灵长类前额叶皮层单神经元分辨率的全脑联接图谱,首次绘制了正常人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海马的单细胞分辨率空间转录组图谱等。
在为“十连发”举办的成果发布会上,蒲慕明院士就迫不及待“剧透”了“国际灵长类介观脑图谱联盟”。昨天,会议宣布联盟成立。“联盟将有力推进脑图谱大科学计划在总体目标、国际分工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形成国际共识,加快脑图谱研究进程。”蒲慕明表示,这一联盟的“中心网络点”设在上海。记者了解到,联盟汇聚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韩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118名成员,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美国哈佛医学院、德国马普学会、日本RIKEN、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60余家全球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
此次研讨会的另一项重磅发布,则是《国际灵长类介观脑图谱联盟白皮书》。《白皮书》对脑图谱大科学计划未来十年的核心任务进行了系统布局——总体目标是构建一个全球性、开放协作的科研网络,协调技术开发和脑图谱研究的国际力量;统一技术标准与数据规范,促进图谱绘制技术、关键设施、分析技术的全球共享。“第一阶段,也就是到2026年,启动人脑组织单细胞空间转录组图谱绘制,启动非人灵长类动物脑细胞空间转录组与联接图谱绘制。第二阶段是2027年到2030年,要完成成人脑单细胞空间多组学图谱,完成非人灵长类动物脑空间多组学图谱。”蒲慕明表示,“第三阶段是2031年到2035年,要完成发育中、衰老及病变脑的单细胞空间多组学图谱,实现非人灵长类动物脑介观联接组图谱。”而“最终阶段”,则是从2036年到2050年,要实现人脑介观图谱“大作”。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