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全国绿色智能航运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泉州海洋职业学院举行。大会同期举办“绿色智能航运行业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来自国际船管机构、船级社、高校与律师事务所的专家,围绕绿色燃料应用、智能监管与AI赋能、安全与合规治理等热点,聚焦“在绿色与智能加速融合背景下,如何精准培养高素质航运人才”展开了研讨。
绿色与智能是航运业转型的两大引擎,人才是决定性变量。OSM Thome全球人才管理公司海事人才资源部副总裁王爱达指出,航运业承担全球80%贸易运输、带来约3%温室气体排放,正经历由绿色燃料与节能技术双轮驱动的转型;未来,船舶设备更复杂、更互联,复合型人才需同时具备“双燃料/新能源操作”“数字化能力”“安全与环保意识”等核心素养,并直面全球高级船员缺口上升带来的挑战。
围绕“智能+安全”,高校与机构代表提出以真实业务场景牵引教学改革。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勤友指出,依托覆盖船位、气象、通信导航与检查等多源数据平台,运用AI技术,可提升日报数据、碳排核算、航线优化的质量与船舶状态感知能力,形成“数据—模型—应用”一体化能力链条。他建议,将数据治理、智能风控与运维实训纳入课程体系,强化与海事主管机关、船东企业的协同育人机制。
在绿色燃料路径上,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教授王建平建议,以“多路线并进、分阶段达成”统筹人才培养。例如,基于LNG燃料具备成熟度与可获得性优势,相关适用人才的培养可作为近中期主线;甲醇(尤其绿甲醇)与氨受限于产业成熟度与安全要求,课程应突出燃料物性、供储及港岸接卸与全链路安全;氢能应用人才的培养宜聚焦“氢转电”船舶应用、液态/固态储氢及多方式运输的工程实训,形成“燃料—船舶—港岸—安全”闭环能力。
在“全球合规+经营韧性”方面,上海功承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主任陈柚牧建议,将中国涉外法律内化进企业制度;在多法域冲突下由“完全合规”转向“整体风险最小化”,提升组织韧性与合规竞争力,并将制裁与反制裁情境纳入法务与业务联合培训的“必修课”。(李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