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术精度守护混凝土强度


(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在中铁九局集团工程检测试验有限公司试验室里,一组组混凝土试块在压力机下发出沉闷的声响。翁帅目光专注,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在铁路工程试验检测行业,每一次数据测量、每一份检测报告,都关乎着钢轨的平稳、隧道的安全和桥梁的耐久。”这位40岁的高级技师语气沉稳,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检测报告。

  工匠金句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的数据,就是工程安全的生命线。

  ——翁帅

  他与混凝土“较真”17载

  2008年,刚从辽宁工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的翁帅,怀揣着对工程质量的敬畏之心,立志用精准的试验数据守护工程安全,毅然投身工程检测一线,开启了与混凝土“较真”的17载征程。

  翁帅先后参与了哈大高铁、京沈高铁、沈丹高铁等混凝土配合比调试、原材料检测等工作,练就了过硬本领。在京沈高铁建设中,他敏锐发现传统混凝土配合比存在优化空间。经过多次试验,他成功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减少水泥用量,单此一项为项目节省400万元。

  2021年,翁帅担任沈白高铁沈阳枢纽项目试验室负责人,他再显身手,对项目试验人员进行了技术交底并编制了检测方案及作业指导书,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直接为项目节约成本200余万元。他建立了高效培训机制,定期组织试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及考核,提高试验人员业务水平,直接创造产值900余万元。通过多年来的努力,翁帅已累计为检测公司创造经济效益1500万元。

  “微创新”提升检测精度

  “作为一名检测工程师,其终极竞争力就像混凝土中的外加剂那样,既有传统材料的扎实根基,又能不断融入新的增强要素。每一次学习带来的认知突破,都会在某个时刻,成为守护工程安全的决定性数据。”翁帅说。

  “混凝土是‘活’的。”翁帅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不同骨料特性的奥秘。他发现卵石混凝土流动性虽好,强度却比碎石混凝土低3~4兆帕。为了破解难题,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最终揭示出骨料表面粗糙度对水泥浆界面强度的关键影响,为工程选材提供了科学依据。

  检测工作的痛点,成了翁帅创新的起点。传统细骨料吸水率检测常因风力干扰导致数据失真、耗时漫长。他参与研发的“细骨料饱和面干吸水率测定装置”,一举攻克难题,不仅精度提升,检测时间更大幅缩短。类似的“微创新”在他手中层出不穷:“抹面胶浆试样成型装置”终结人工涂抹厚度不均的历史;自研的用于自粘钢板止水带剪切强度试验的试模夹具,将数据离散性从15%降至可控范围;参与《混凝土碳化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为施工一线如何解决混凝土碳化问题提供了参考。这些凝聚智慧的研究和实用装置,成为提升检测精度的利器。

  在压力中淬炼成长

  全国技术能手、辽宁技术能手、沈阳市技术能手、沈阳市青年岗位能手、沈阳工匠……翁帅的成长一步一个脚印。

  “独木不成林”,他说,“不仅要自己做得好,还要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干好工作,尽好责任。”检测行业的精神传承,就像这些混凝土试块一样,需要在压力中淬炼,在标准中成长。他手把手教新人,将经验倾囊相授。他带领的班组先后斩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徒弟们在各级技能竞赛中摘金夺银。

  “只要我们肯吃苦、耐得住寂寞、钻研技能,就可以用技能的精度,改变人生的高度。”翁帅的这句话,烙印在每一个与他并肩奋斗的年轻职工心中。每一组精准的数据,每一份严谨的报告,都是他们对事业的忠诚。

  试验室的白炽灯下,试验机的指针在跳动,正如他永不停歇的脚步。17年来,从记录数据的学徒到独当一面的技术领军人,他像混凝土中的钢筋,既有坚守的韧性,又有承重的担当,构筑起质量坚固的防线。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

  记者 刘东 摄影 王雁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