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撬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本报评论员 | 杜壮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必答题”。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破题,在于试验区的先行先试。而10个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的实践,正是这张“施工图”的先行实践场。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这句老话,今天被10座城市同时验证——这里的“秤砣”,正是10个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的先行探索。今年6月,我国在北京、辽宁、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海南、贵州10个省份部署建设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支持各地在培育经营主体、繁荣壮大数据市场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主线是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突破口是公共数据汇聚治理、授权运营,重点任务包括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源体系构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数据赋能产业发展、数据安全治理等。10个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的生动实践,正是以“秤砣”般精准有力的局部探索,用“小切口”撬动“大改革”的“巧劲”,探索出一条可复制、能推广的新路径。

    改革的关键,在于找准“发力点”。数据要素不同于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其无形性、流动性、复用性的特征,决定了改革不能“一刀切”。国家数据局支持地方在数据产权、市场生态培育等8个方面重点推进35项试验任务,让各地得以结合资源禀赋“量体裁衣”,让每块“试验田”都能成为精准破题的“秤砣”。北京以“标准创制”为锚点,80%的试验任务有经营主体参与,在医疗健康、数字金融、消费信用等18个行业领域构建了近50个数据流通场景,用制度合力打通数据流通“堵点”;浙江靠“机制创新”破题,杭州的“改革沙盒”容错、温州的“三段式合规评审”,让数据交易从“不敢做”变为“放心试”。这些探索说明,改革的“巧劲”藏在对数据规律的尊重里,落在因地制宜的实践中。

    数据的价值,要在“应用场”中释放。如果说制度是“骨架”,那么场景就是让数据“活起来”的“血肉”。湖北瞄准医疗民生痛点,推动170家医院病理数据跨域共享,借助AI系统与数字化设备,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甲医院的诊断服务,医疗可及性与效率显著提升;山东整合数据资源赋能平阴玫瑰产业,使鲜花收购效率提升80%、全产业链产值由30亿元提升至60亿元,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范本。这些看似细微的改革探索,实则打通了数据流通的“堵点”,让沉睡的数据资源转化为推动市场变革的“活水”。

    改革的深意,在于形成辐射效应。10个试验区虽分布在东中西部,却如同10个“改革支点”,各自的探索正在形成“全国复用”的效应。安徽借力“东数西算”,打造全国首个集通算、智算、超算、量算“四算合一”省级算力统筹调度平台,让算力资源跨区域流动,为中西部地区承接数据产业提供了范本;贵州依托大数据产业基础,在数据安全与流通平衡上的探索,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筑牢“安全防线”。这些实践不是“孤岛式”创新,而是通过“一地突破”带动“全局提升”。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压”的是重量,更是信心。这10个试验区建设布局告诉我们,改革不是抡大锤,而是拿准秤;不是拼蛮力,而是算细账。更多时候,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需要找准一个痛点、破解一个难题、形成一个经验,让每一次局部探索都成为撬动全局的“秤砣”,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未来,随着更多试验区经验的复制推广,以及数据产权、交易流通、安全治理等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数据这一“关键生产要素”必将在全国范围内高效流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数字动能”,让“数据红利”更好惠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