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剑
“这是塔松,塔一样的树形就是为了适应这里的酸性土质。”9月16日11时,贵阳市修文县响鼓坡铝土矿山山顶,矿山负责人吴金忠指着一片长势良好的树苗说,过去这里矿坑遍布、尘土飞扬,是人们诟病的生态“伤疤”。
2021年修文县集中推进矿山修复,响鼓坡矿山投入550万元,通过平整场地、土壤回填、施肥改良等治理,累计种植了塔松、柳杉、桂花等树种7万多株,经过4年的治理,这里的660多亩露天矿场重新焕发生机,成功变身“绿肺”和“氧吧”。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修文县龙场街道干坝村的红黄铝土矿。因过去10多年的持续开采,这里成了千疮百孔的露天矿场。
2021年12月,修文县将红黄铝土矿列为重点修复对象,明确县级领导包保,并委托第三方设计方案。
通过回填、覆土后,因地制宜实行灌、草、木混种,种下塔柏、水杉等7万余株,黑麦草50余亩。2022年6月主体工程完工,当年就将125亩耕地交还给村民。
响鼓坡铝土矿、红黄铝土矿的变化,是修文县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缩影。修文县铝土矿储量丰富,采矿历史悠久,曾是全省重要的铝土矿生产基地之一。经过多年开采,带来了土地荒芜、山体裸露、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2021年起,修文县推动落实“边开采、边治理、边修复”,针对48个矿山建立县级领导包保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企业也建立后期管护机制,定期补种、监测水土。
从2023年起,当地争取近3000万元上级专项资金,对95个历史遗留矿山图斑进行修复,目前已恢复林地18.75亩、耕地12.83亩。全县矿山专人管护率达100%,累计修复矿山面积超5000亩,响鼓坡、黄鳝坡等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入选全省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