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将深化改革作为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将各类开发区归口到工信部门管理,促进开发区实现体制机制、功能定位、作用地位三个方面的根本转变,相关经验得到工信部认可并向全国推广。
规范开发区设立工作。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工作要求,纳入全省统筹管理的省级以上开发区共103家,包含正式批复设立并成立了规范机构的71家开发区,刚规范完善设立手续的23家新设立开发区,以省政府会议纪要明确享受省级开发区政策的9家培育开发区。目前,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主要在71家成立了规范机构的开发区中实施,正指导23家新设立开发区按照“30条”要求规范机构设置、完善管理机制,待9家培育开发区进入国家公告目录后再同步推进改革。
理清开发区管理职能。全省103家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基本剥离,71家成立了规范机构的开发区中,67家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由县级党委书记兼任或高配,49家成立了由管委会作为出资人的实体化运营公司,42家可自主设置和调整内设机构,22家实行岗位聘用,21家制定了薪酬办法,12家实行独立财政管理。同时,指导全省高新区、经开区职责有序划转。完善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选45个“重点开发区”重点培育支持,推进创新驱动、智改数转等8个方面单项示范建设。
提升开发区发展活力。优化规划布局,完成8家开发区整合,调整81家开发区四至范围。发展开放型经济,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机制,2024年开发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40%左右。推进科技创新,开发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占全省比重100%,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52家、占全省比重92%,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家、占全省比重95%。加快推进数字赋能、绿色发展,打造智能排产、生产管控等50多个应用场景,培育智能工厂5个、数字车间100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6个、省级绿色工业园区41个。
抓实开发区服务保障。完善土地配置机制,2024年全省涉及各级开发区获批建设用地9.77万亩,出让“标准地”38宗、面积2138.41亩。实施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围绕重点开发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需求,加快补齐铁路专用线、水电路气讯等短板,保障重大项目顺利落地。聚焦“贵人服务”创新政务服务机制,45个“重点开发区”基本实现政务服务窗口前移,有序推进“园区事园区办”“帮代办”服务全覆盖。
一审:罗亚楠
二审:李柏杉
三审:李铁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