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日报)
转自:邯郸日报
赵子荣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承载着先辈的热血和牺牲,也是吾辈回溯精神之源、汲取前进力量的思想富矿。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心重温红色历史故事,把为民担当的初心、奋斗拼搏的豪情融入血脉,在伟大抗战精神中赓续奋进力量,在新征程上续写崭新篇章。红色故事是历史的见证,是精神的火炬,更是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重温“八路军母亲”李才清的故事,赓续“军民同心护河山”的担当情谊。1942年日寇扫荡期间,八路军后勤部将32驮冀南银行钞票、8箱银器等重要军用物资,以及多名伤病员托付给庄子岭上的李才清。面对敌人的严密搜查,她没有丝毫犹豫,连夜带领全家将物资深埋在山洞,把伤病员和行动不便的女同志分散隐藏在隐蔽的岩缝中。她每天冒着生命危险为伤病员送饭、换药,即便自己和家人忍饥挨饿,也绝不让伤员受半点委屈。敌人多次上门盘问,她始终守口如瓶,用智慧和勇气守护了物资与伤员的安全,用行动诠释了“军民一心,其利断金”的深刻内涵。如今,重温这个故事,就是要赓续这种生死相依的担当情谊,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中,凝聚起军民同心、干群同心的强大合力,共同守护国家发展成果与人民幸福生活。
重温杀敌英雄樊四的故事,赓续“担当起救国救民重任”的忠诚信念。作为涉县王堡村自卫队员,樊四始终将救国救民的重任扛在肩上。1942年2月,他率领5名民兵埋伏在路口,果断出击砸死一名日本兵,打响了村民自主抗敌的第一枪;5月,他又根据地形巧妙布设地雷,成功炸死日军军官1人、士兵2人,炸伤多名日伪军,让敌人闻风丧胆。在太行区两届群英会上,他被授予“太行区一等杀敌英雄”称号。1949年,他再立新功,在磁县马头镇设伏,凭借出色的战术智俘国民党军队1个营400人,用热血与忠诚践行了“为人民解放而战”的誓言。樊四的故事,是无数革命群众忠诚信念的缩影。当下,面临着新的风险挑战,更要从他的故事中汲取忠诚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在各自岗位上勇担重任,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重温一二九师政治部助民耕种的故事,诠释“军民鱼水情”的深厚内涵。1941年秋,涉县遭遇严重旱灾,粮食林果几乎绝收,群众生活陷入困境。1942年秋,日寇扫荡又抢走了王堡村的毛驴和耕牛,眼看上千亩土地将错过播种时节,群众心急如焚。此时,一二九师政治部毅然将仅有的26匹战马献出来帮农民耕种,全体干部战士在没有特殊任务时,都扛起农具奔赴田间,与群众一起抢种小麦。在军民携手努力下,全村土地赶在寒露前顺利播种,解了燃眉之急。这一行动,不是简单的帮扶,而是“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生动体现,是“军民鱼水一家亲”的真实写照。如今,重温这段历史,就是要始终牢记军民鱼水情的宝贵传统,在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难题,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让军民同心、干群同心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红色故事永不褪色,精神力量代代相传。在涉县的红色记忆中,李才清的担当、樊四的忠诚、一二九师的为民情怀,早已融入民族精神的血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以重温红色故事为契机,赓续精神血脉,凝聚奋进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书写新的篇章。
(作者就职于涉县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