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
当上证指数上涨到3800点附近,A股日成交额连续多个交易日站稳2万亿元上方,上市公司分红金额频频创出新高时,我们在时间轴上寻找到这一切的转折点——2024年9月24日。这一日,一揽子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改革举措推出,一系列超预期的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稳市场、稳信心、稳预期目的明确,意在增强A股市场韧性。
改革之轮滚滚向前,“9·24”新政行至一年,资本市场生态变化更趋积极,各项改革举措风劲,系统性地重塑了市场的基础制度和监管底层逻辑。市场预期和信心明显改善,中长期资金持续入市,市场发展的质量和稳定性不断增强,可以说资本市场发展硕果累累。
在政策风向、资金流向等因素相互交织下,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改革路线图愈加清晰明了。首席策略分析师李立峰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在过去一年全球表现最佳,是对市场改革发展成果的最佳注脚。从中长期来看,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仍在继续,政策将保持改革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致性,促进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市场稳:各路资金汇聚而来
结构性货币政策创新工具提供充足流动性、中国版平准基金横空出世、险资入市空间拓宽、上市公司增持回购、券商和公募基金等市场机构自购……过去的一年,在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市场情绪不稳的关键时刻,监管部门和相关市场主体一道稳定市场,有效防范市场大幅波动和系统性风险。
这不仅仅是应对市场超调的短期之举,更长远的意义在于,在面对多重超预期风险挑战时,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了一套多方协同聚合力的应对之策,各宏观管理部门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集体强化政策对冲、资金对冲、预期对冲,用增量政策的供给、“真金白银”的支持,向市场注入实实在在的信心与力量。
央行创设的两大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在提振市场信心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一是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保证非银机构流动性相对充裕;二是创设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鼓励上市公司回购增持,助力资本市场投资端建设。一年来,央行启动两次互换便利操作,金额超1000亿元;超500家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公告使用贷款回购增持股票,贷款总额上限合计超过1200亿元。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认为,这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具有逆周期调节属性,给市场起到了兜底的作用,提升了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能力,两项结构性货币工具的便利性和灵活性有助于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中长期资金入市也在加快。以《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发布为始,监管部门持续引导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加大入市力度,特别是长周期考核机制的建立,提高了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意愿。
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广至全国等重要举措相继落地,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收官,“引长钱、促长投”的改革效果加快显现。截至今年8月底,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中长期资金“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凸显。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指出,在长周期考核机制下,机构投资者会更加关注企业的基本面和长期发展潜力,市场资金逐步向优质资产集聚,促使优质企业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同时,中长期资金入市将显著优化投资者结构,提升机构投资者比重,进而提升A股市场的整体质量和稳定性。
改革密:科技创新迎全力支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区块链等技术快速发展,不仅深度影响社会经济活动,也在深刻改变着“科技—产业—金融”的融合发展态势。如何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制度机制和产品服务创新,更好服务科技创新?过去一年,包括监管部门在内的市场各方都在探索。
从“并购六条”到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实施意见,再到科创板“1+6”改革等政策文件落地实施,证监会密集推动改革,提高制度适应性和包容性,推进发行上市、并购重组等制度改革,更大力度支持创新,更好支持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优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茁壮成长。
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一组数据更为直观:近年来,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是科技企业或者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已明显高于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3家未盈利科创企业在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后完成注册,创业板第三套标准也迎来首单受理。
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提升含“科”量成为潮流,一批现象级的科技企业和创新产品相继出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快融合发展。“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已披露230单重大资产重组,一般性的资产重组数量更多。电子、汽车、计算机、医药生物等前沿科技板块并购规模突出,一些传统行业也在探索运用新技术转型升级。
田轩认为,要持续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适配性,完善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及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功能分工,针对科技创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推动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体系。
生态新:强监管清除害群之马
“安全”是资本市场的底线,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必须筑牢监管防线,严守风险底线。过去一年间,证监会严惩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操纵市场、违规减持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不断提升监管执法的规范化水平和打击违法行为的精准性,切实维护市场“三公”,促进强本强基。
尤其是聚焦财务造假等投资者深恶痛绝的违法违规问题,监管部门既“追首恶”,也“惩帮凶”,系统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综合惩防体系。如对越博动力案第三方配合造假同步追责,又如就债市财务造假对恒大地产及其审计机构分别开具41.75亿元、3.25亿元的史上最大罚单。
亿元级罚款之重,“让造假者倾家荡产”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成为实实在在的后果,依法从严,把对违法违规者的“板子”打准打疼,已经成为了监管的常态化举措。从巨额罚款到直接退市,从市场禁入到刑事追责、民事赔偿跟进,层层递进的背后是行政、民事、刑事追责体系的全面跟进,目的就是要以“零容忍”拔起盘根错节的利益共同体,破除造假生态圈。
一年以来,已有30多家公司因为财务造假收到监管部门罚单,不少“关键少数”被市场禁入,其中不乏退市公司,彻底打破部分主体“上市圈钱、退市免责”的幻想。
田利辉指出,立体化追责机制大幅增强监管执法的有效性、震慑力,显著提高了财务造假成本,强化市场参与各方的诚信意识,有利于形成“不敢造假、不能造假”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