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书》与郁达夫


翁长松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遇害80周年。近日在整理藏书时,一册纸质泛黄书封面上那张儒雅的郁达夫相片映入眼帘,令我想起得书的情景。

这本《闲书》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笔者在文庙淘书时从一位书友处发现,是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5月初版,让我喜上眉梢。“翁老师,这本旧平装是前不久我花大价钱收入的!知道您长期致力于旧平装和古书的收藏和研究,故将此书转让予您是最合适的归宿。”经过讨价还价,我还是花大钱收入囊中,珍藏至今,已成稀罕珍本。

何谓《闲书》?郁达夫在序中说:“中国一向,就把看书当作是消闲的动作,故而对于那些小说笔记之类的册籍,统叫作闲书,说它们无关大体,得遣闲时;我以为这一称呼,实在是最简洁适当也没有的了,所以就拿来做了我的书名。”其实这是本不同凡响的“闲书”,其不仅是郁达夫遇害前的最后一部散文集,还是一本内容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书。全书收录郁达夫文章40篇,有杂文、书话、评论、游记、日记等,包括《传记文学》《杭州的八月》《故都的秋》《秋露日记》等佳作。

郁达夫散文富于诗的韵味,笔触细腻,文字流畅,情感真诚,如他在《住所的话》中说自己:“很喜欢旅行,并且特别喜欢向没有火车飞机轮船等近代交通利器的偏僻地方去旅行,一步一步的缓步着,向四面绝对不曾见过的山川风物迴视着,一刻有一刻的变化,一步有一步的境界。”郁达夫也长于日常生活及日记撰写,如九月十日记:“上湖滨去走走,买瓯北诗话等数册,赵瓯北在清初推崇敬业堂查慎行,而不重渔洋,自是一种见地。诗话中所引查初白近体诗句,实在可爱。”寥寥数句,将他日常生活情景及爱书、淘书的个性及清初学界特点画龙点睛般呈现。郁达夫还善于以笔作刀枪,揭露和抨击国民党如何暴虐和奴役人民的丑陋行径。他说,“想用暴力来统一思想,甚至不惜用卑污恶劣的手段,来使一般人臣服归顺的笨想头”卑劣无耻。话有惊雷,掷地有声,折射出郁达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郁达夫无愧为出类拔萃的现代作家和爱国志士。1921年,郁达夫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成仿吾等创立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10月,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轰动国内文坛。1922年3月,他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边教学、边创作,积极参加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他应新加坡《星洲日报》邀请,前往新加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激励海外华侨纷纷捐款捐物支持抗战。

战争爆发后,新加坡文化界在中共党员《南洋商报》主编胡愈之领导下成立“星洲华侨文化界战时工作团”,郁达夫任团长。1942年初,郁达夫出席陈嘉庚领导的“新加坡文化界抗敌联合会”成立大会,被选为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新加坡沦陷后,郁达夫流亡到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巴亚公务市,化名赵廉,开了一家“赵豫记”酒厂。后来日本宪兵得知他精通日语,胁迫他当了七个月的翻译。其间,他暗中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由于汉奸告密,1945年8月29日晚,郁达夫被日军宪兵带走,同年9月17日被杀害于印尼苏门答腊丛林中,罹难时仅49岁。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