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束缚体育企业发展的“篱笆墙”


(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荆文娜

日前,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等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标志着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已从顶层设计步入具体实操阶段。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深入推进,正为体育企业做大做强打开前所未有的机遇之窗。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关键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正从底层重塑体育产业的发展逻辑。

土地要素的灵活供给,是体育企业拓展物理空间的关键。随着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的推进,长期租赁、先租赁后出让、弹性年期供应等创新供地模式,为体育企业,特别是需要场地支撑的健身、培训、赛事运营类企业,降低了初期投入成本和经营风险。对存量低效用地和闲置土地的盘活政策,更让城市的“金角银边”得以变身攀岩馆、篮球公园、冰雪运动中心,为体育企业提供了低成本、高流量的落地空间。混合产业用地和“标准地”模式的探索,也使体育与文旅、健康、商业的融合项目更容易落地生根。

资本市场的精准滴灌,是体育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加速器。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并提升服务普惠金融的效能。对于拥有智能穿戴、数字健身、赛事科技等“硬科技”属性的体育企业,以及扎根社区、服务广泛的小微体育服务主体,这意味着更畅通的融资渠道和更包容的上市环境。资本的助力,能让创新的体育产品更快推向市场,让优质的服务网络加速扩张。

此外,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市场化配置的推进,将极大释放数字体育的潜力。通过合法合规的数据流通与共享,体育企业能更精准地洞察用户需求,优化产品设计,创新商业模式,从“卖产品”向“卖服务”“卖体验”升级。

可以说,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正在拆除束缚体育企业发展的“篱笆墙”,让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活水”能够顺畅地流向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体育经营主体。谁能率先适应并善用这一改革红利,谁就更有可能在万亿级体育产业的赛道上脱颖而出。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