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全国最美教师、滦南县职业教育中心教师郑万众
焊花飞溅处 匠心育人才
□本报记者 陈华
在滦南县职业教育中心实训车间,总有一个身影引人注目:一身工装,手戴焊防护套,宛若一位从生产一线走来的老师傅。
他就是焊接技术专业教师郑万众,他以焊枪为笔,把课堂当熔炉,将匠心与仁心熔铸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历程,让工匠精神的火花照亮了一批批学子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前行之路。
匠心传承
焊花中育桃李
焊接,被称作“工业裁缝”,是制造业的根基,也是“苦脏累险”的行当。高温、强光、粉尘、噪声,是焊接课堂的日常。而郑万众,在这里一守就是二十多年。
2006年,学校焊接专业初创,急需“双师型”教师。原本教机械制图专业的郑万众主动请缨,从头学起,钻进了这个许多人眼中的“冷专业”。
火花灼烫、高温炙烤,他从未退缩。
他常说:“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
他白天上课,晚上泡在车间练习,自费赴唐山、秦皇岛等地向企业专家请教,翻烂了一本本焊接书籍。
从对焊接一无所知,到成为专业带头人,他始终保持埋头钻研的劲头。
为教好学生,他费尽心思。
“先要让学生喜欢这个专业,再培养吃苦和创新精神。”他用大国工匠的故事激励学生,带他们走进企业,感受焊接魅力。
他打破填鸭式教学模式,把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激发兴趣。
教气焊气割时,他把滚气瓶、安装压力表、调整火焰、切割等步骤设计成小组竞赛;还把网上的一些焊接技巧视频引入课堂,甚至故意拧断螺栓,让学生亲手实践取出方法。
教二氧化碳保护焊,学生总记不住“保护气体焊接前先打开气罐、焊接结束后还要延迟关闭”的技术要领。他形象地比喻:“就像学习,只有早来晚归、勤奋刻苦才能学好。”学生们豁然开朗,牢记要点。
教学中,每个细节他都亲力亲为指导示范。脸和脖子被烤得脱皮,工作服上布满了火星烫成的筛洞,身上烫出泡、留下多处伤疤……但这些伤痛,从未动摇他坚守讲台的决心。
职教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扶志扶心。
2020级一对双胞胎学生,家境困难,爷爷精神残疾,父母多病,靠低保维生。郑万众自掏腰包为他们买防护手套、焊帽,悄悄塞生活费,鼓励他们“用技能改变命运”。兄弟俩技术日益精湛,眼神也从怯懦变得坚毅。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希望。我的责任,就是让他们手里有技、眼里有光、脚下有路。”郑万众说。
创新不止
攻坚中显担当
不仅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创新的排头兵。
郑万众紧盯科技前沿和产业痛点,把论文写在车间,将成果用于生产一线。
几年前在企业调研时,他发现传统电阻电焊机携带不便且价格昂贵。“能否发明小型电阻电焊机?”他决定自己试一试。
经过半年多的理论积累和两年多反复试验,小型电阻电焊机终于问世。
“重仅1公斤,携带方便,还为我们节省12多万元的设备费用。”一些用户纷纷点赞。
创新永不止步。
在了解到河北永发鸿田农机制造有限公司研制的花生收获机面临“摘果破碎率高、易阻塞”的技术难题时,郑万众又主动带队攻坚。
经过数月试验,他创新设计出花生果秧摘取分离装置,成功应用在花生联合收获机项目上,成为农民丰收的好帮手。
郑万众深知,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目前他申请了3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科研与教学论文10篇,参与编写《中国焊接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科研不是为了发论文,而是要解决真问题、服务真需求。”郑万众表示。
那创新之力从何而来?
“从企业实践中来,也从教学相长中来。”他答道。
教学中,他注重用创新思维来培养学生,抛给学生的问题,郑万众从来不会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给学生独立思考空间。
“有时候孩子们无意中犯的错误,可能会得到一个更好的方法。”郑万众解释道。
以赛促创也是推进师生重技能、学技能的重要抓手。
2022年,他带领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试题要求用氩弧焊在钢板上焊接五环图形,但焊接重叠部分时,因热量集中导致钢板变形、焊缝变暗。
他带领学生从焊接顺序、角度等方面反复试验。30多斤的钢板,他们试验了200多块。
盛夏的实训室里热浪灼人,没有空调,也不能开电扇——因为风力会影响焊接质量,容易导致焊件产生气孔。郑万众和他的学生,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
学生们需要低着头,近距离面对烧红的铁板作业,汗水常常还未滴落就被高温蒸发,一天下来甚至可能中暑好几次。最让他心疼的是学生们的手,“手上全是水泡,不是烫的,是高温硬生生烤出来的”。
“焊接是精细活,必须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尽管条件艰苦,郑万众却从不降低标准。最终,学生李佳霖荣获当年该赛项一等奖。
近年来,他指导的学生,连续8年获河北省职业院校焊接技术大赛一等奖,四次代表河北省参加国赛,60余人次获国家、省、市技能大赛一等奖。他本人也多次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服务乡土
奉献中见初心
“三轮车挡板薄,要注意运条手法,防止烧穿。”9月9日下午,在滦南县扒齿港镇东水清村广场,郑万众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该校2023级学生习宸瑜认真记录要领——这是郑万众带领焊接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的寻常一幕。
职业教育只有扎根大地,才能生生不息。郑万众将服务社会、助力乡村振兴视为职教教师的天然使命。
他带领学生成立焊接服务队、爱心维修社站,利用课余赶大集、进社区,开展义务焊接维修。对行动不便的群众,他创新包取、包修、包送的“三包”服务,累计修复农机具、生活用品数千件。
服务队的到来,让东水清村广场一下子变成了露天课堂和便民服务站。
时值花生收获时节,村民王绍山家的花生收割机振动筛突然损坏,普通焊条无法焊牢,让他心急如焚。
得知郑老师的服务队又来了,他赶忙把花生收割机开到了现场。
师生们仔细研判,选用合适的焊材和工艺,短短几分钟,就让“罢工”的机器重焕新生。
村里的焊接活,充满了烟火气。
王金石大娘的电动三轮车后斗折页断了,在郑万众的指导下,学生们沉着操作,很快焊接好。
锄头、铁锨、锤子等农具,同样是服务队重点“诊治”的对象。
“可别小看焊接一个薄薄的锄刃,越薄的金属对技术和火候要求越高,这正是锻炼学生实战技能的绝佳机会。”郑万众说。
志愿活动服务了群众,学生也大有收获。
“我参加三次志愿服务活动了,每次遇到不同生产生活工具,在现场学到很多学校没有的技术。”习宸瑜说,看到自己所学真能帮到他人,这种成就感尤其宝贵。
一把把锄头、一辆辆电动自行车在学生们手中“重生”,这些大多出身农村的学生,也在服务乡邻中锤炼本领、找到价值。
从实训车间到乡村田野,从三尺讲台到产业一线,郑万众用二十六年光阴诠释了“工匠精神”和“师者大爱”。
他以焊枪为桥,连接课堂与大地、技能与人生、个人理想与时代使命。焊花闪烁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技术精湛的教师,更是一位胸怀家国、心系乡土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炽热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