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今年6月,1号台风“蝴蝶”一出场,便给广东带来持续强降雨。短短几天,三轮洪峰接连冲击绥江怀集段,水位一路攀升,防汛形势陡然严峻。
6月18日7时05分,怀集水文站记录下建站68年以来的最高水位——55.22米,超警戒线5.22米。惊涛骇浪中,49岁的站长姚振峰带领一群年轻队员,用专业和坚守,不仅为怀集县城7万群众的安全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还为肇庆市三防决策提供精准的水文数据支撑。
首波洪峰水位52.69米记录于6月15日晚,6月16日晚第二波达52.94米,6月17日预报水位将复涨至54米时。
6月17日22点,暴雨如注,洪水疯狂涌入怀集水文站一楼,这座临江而建的老站顿成“孤岛”。面对前来救援的冲锋舟,姚振峰坚定地说:“只要自记井的浮子水位计还在转,只要数据还能传出去,我必须留下!”这不是盲目冒险,而是一名老水文人的责任担当和对专业把握的底气。
早在洪峰到来前,姚振峰就带领全站职工提前部署水文测报计划,根据洪水情况及时调整测验方式,不仅在怀城大桥桥头花池加装了临时水尺,更制定了多套应急监测方案。
洪水持续上涨,站内断电断网。姚振峰一人坚守在站房里,紧盯浮子水位计、功能水尺与临时水尺三方数据,进行交叉校核。窗外是汹涌洪水,室内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他一边准确报汛,一边耐心解答群众的询问。
6月18日凌晨2时42分,水位升至54.94米,自记井仪器因不堪重负停止工作。“这里已完成使命,站房里没必要留人看守了。”此时,应急转移指令再次下达。洪水已迫近站房二楼,姚振峰在最后关头撤离,汹涌的洪水距站房台阶仅剩半米。
姚振峰撤离至桥上监测点,与队员们继续投入战斗。在怀城大桥观测点上,一支由80后、90后组成的应急监测小队已持续奋战多时。
1997年出生的陈昌语紧盯ADCP测流系统屏幕,捕捉关键数据;胡逸沛详细记录每10分钟一次的水位变化;从百公里外的四会赶来支援的魏林合双腿淤肿仍坚守岗位;罗健斌和阮毅双手被绳索勒出血痕,还在奋力拽住江中的流速仪……
在姚振峰的带领下,这群年轻人顶着风雨,在极端环境下完成15次关键测流,完整记录了洪水暴涨全过程。他们通过卫星电话,每10至15分钟报汛一次,高强度人工报汛持续24小时,成功报送水位数据200余份,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了坚实支撑。
从事水文工作31年,姚振峰早已将“数据就是生命线”刻入心底。洪水来袭前,姚振峰已连续值守两天两夜。面对危险,他淡淡地笑着:“这是我们的工作,大家更担心的是数据中断了,会影响水文预报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6月18日早晨,人工观读怀集站水位达55.22米的洪峰水位,洪水已经淹没原有水尺。55.22米,这个数字不仅刻在了怀集水文站史册上,更见证了姚振峰和队友们用责任与担当守护万家灯火的感人篇章。“干水文这行的都明白,守好数据就是守好万家平安。”姚振峰语气平静,却重若千钧。
(本报记者 雷爱侠 吴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