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本土运动首次“落沪”和球国家队雏形初现


9月21日下午,上海体育大学校园内热闹非常,一场由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主办、上海创意城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和上海体育大学协办的中国和球启梦队表演赛在此拉开帷幕。国家级教练与和球运动员组队对决,配合趣味解说与互动教学,不仅让现场参与者沉浸式体验了这项运动的魅力,更向周边师生、居民科普了和球这一兼具竞技性与趣味性的新兴体育项目。

活动中,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部长黄凯致辞,并正式宣布“中国和球启梦队”成立。这支队员与教练员共计23人的队伍当即上演一场队伍内部对决,展现了队伍的初步竞技水准。就此,“中国和球启梦队”将作为和球国家队的雏形,承担起探索项目发展、培育顶尖人才的重要使命,为和球运动走向更高舞台奠定基础。

作为一项新兴的本土运动,从场地到规则,和球处处透着“独特”。其比赛场地由两个等腰梯形构成六边形,中线9米、端线7米,中线与端线距离7米,中间立着带球网的立柱,球架上还设有一个3.0米宽、1.0米高、下沿呈椭圆弧形的“风流眼”,距离地面仅0.9米,成为比赛中极具挑战性的得分区域。比赛用球是圆周67厘米的圆形皮球,握在手中大小适中,却能被球员用全身技法玩转。

参赛配置上,和球兼顾公平与多元。每支队伍报名人数最少6人、最多12人,上场时需2男2女搭配,分别以女A、男A、女B、男B编号协作。为让不同身高的参与者都能享受竞技乐趣,比赛还细分公开级与U175级:公开级身高不限,男子架上进攻区球架高2.40米、女子2.20米;U175级要求身高低于1.75米,球架高度相应调整为男子2.20米、女子2.00米,充分体现了运动的包容性。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当属和球“全身皆可战”的规则设计。球员可运用传、垫、扣、拦、发等常规技法,更能借助脚踢、头顶、腿颠、躯干挡等非上肢动作,每一次进攻每队最多有四次击球机会,但上肢击球最多只能两次,这“四二次击球法则”让比赛场面充满变数。尤其通过“风流眼”进攻时,必须使用非上肢技术,考验着球员的身体协调性与战术巧思。发球环节也别具一格,规定用脚发球,球可从球架上方过球区或“风流眼”进入对方场地,且发球算作一次非上肢击球,发球手可固定也可轮换,为队伍战术布局留出更多空间。

得分规则同样暗藏巧思,采用每球得分制,普通进攻得1分,若女运动员最终将球直接击落在对方场地且无人触及,可直接得2分,凸显了女子球员在比赛中的重要作用。比赛时间实行计时盘局制,上下半场各分2节,每节净时9分钟,半场单独计分,积分多者得1分。若半场结束前两分钟内双方分差少于2分,还会触发“二二决胜法则”,需率先拉开2分以上优势才能获胜;若全场1:1战平,则通过“加赛抢三”决胜负,先得3分者以2:1锁定胜利,让比赛全程保持高强度的竞技张力。

当天的表演赛上,这些独特规则化作了一幕幕精彩瞬间:作为“中国和球启梦队”成员的国家级教练与队员们内部对决,教练一记精准的脚发球穿过“风流眼”,引得现场欢呼;队员间默契配合,男队员跃起拦网,女队员则用脚背轻巧颠球,完成“二次非上肢击球”后巧妙得分。

比赛间隙,观众垫球挑战、实时比分竞猜等互动环节轮番上演。从“看客”变成“参与者”的观众直呼,“原来和球这么有意思,以后想常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不仅聚焦该项本土运动推广,更彰显国际化视野。现场观众中不仅有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体育教练员和近20名上海市中小学体育老师,还有2位欧洲国际友人——他们除了观众身份外,更是刚刚完成上海首批和球教练员培训的结业学员。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