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崔文灿
本月15日起,同一堂思政课在“云端”拉开大幕——广州不同学段、不同学校的学生们集中观看思政大课,一系列形式新颖的思政教学陆续展开。
就在不久前,广东省委宣传部与省教育厅联合召开《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高校思政实践课程介绍会,围绕“讲什么”“如何讲”“谁来讲”对课程作出总体设计,并推出6条“教学路线指引”,使思政内容更加生动鲜活。该课程是广东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开创高校思政新局面的重要成果。
在广东,思政课正全面融入不同学科、学段与教学场景,“大思政课”建设持续深化,为全国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在主打“实践性”的职业院校,思政课如何接地气、见实效?思政课怎样真正“活”起来,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奔赴”?日前,记者走进职业院校,倾听师生们的真实感受与期待。
直面真问题化解真困惑
18日上午,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多媒体教室内,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秀英早早就调试好设备,守在了电脑前。当天上午,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专业的大一新生,观看了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
“我们听到一种说法,说中国抗战胜利,主要是日本屈服于苏联的军事力量和美国的原子弹。老师,您如何评价这种看法?”“台湾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为什么和二战胜利有关?”……一段时间以来,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青年学子。
一堂好的思政课,必须直面真问题、化解真困惑。记者旁听发现,此次思政大课既具备理论高度,又结合现实阅兵仪式突出力度,更融汇了中华民族爱国奋斗的情感温度。
“今天的思政大课让我深受触动。”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学生巫俊锋说,“我们不仅回顾了抗战历史,更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样的课程形式新颖、有深度,令我更加明确新时代青年的责任。”
思政教师也在不断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陪伴者。张秀英分享其教学“秘诀”:“内容要新、方法要活、场域要广”,思政课应积极引入社会热点与学生关切,借助信息技术拓宽课堂边界,真正实现从“教得好”到“学得进”的转变。
不少学生期待思政课能更“接地气”,与个人成长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学生谢博说:“希望多讲一些我们真正关心的话题,比如人际交往、职业规划、心理调适等,在面对现实困惑时能更有方向、有信心。”
让思政课“活”起来
记者获悉,多所职业院校已建立起“课程+讲座+实践”三维一体的育人机制,通过集体备课、校外实践、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名家讲座等方式,将价值观引领渗透至学生培养全过程。与此同时,学校也在不断加强师资培训与资源保障,推动思政课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便更好地回应时代与学生的新要求。
这一系列努力,正是广东在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实现“双向奔赴”教育新生态中的积极实践。
“要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必须紧扣‘职业性’与‘实践性’两大核心,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专业大平台紧密结合。”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琳说。
记者了解到,当前,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聚焦乡村振兴、现代农业、“百千万工程”等主题,通过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企业车间,亲眼见证发展成就,使思政教学更具体、可信、可感。
课堂形态也发生积极变化:该学院构建“多元协同”教学模式,打破“满堂灌”传统,引入案例研讨、情景模拟、主题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依托红色教育基地、产业学院和乡村振兴服务站,开发“思政+专业”融合实践项目,邀请劳动模范、技术专家、优秀校友等进课堂,以真实故事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精神。
同时,该学院创新实施“三师协同”育人模式,推进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及企业导师多方联动,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并将实践表现纳入学生综合评价,让思政教育“活”起来、“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