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作风建设的“常”与“长”


持久才能长久,深入才能深刻。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必须以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决心和恒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作风建设,始于严、作于常、成于长。面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反复性,我们要以常抓的韧劲、长抓的耐心,凝心聚力、持之以恒抓出成效。

“常”是基础,重点在日日做功、久久为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响鼓重锤、三令五申,今年又在全党部署开展学习教育。然而,一些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表现仍然突出,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情形屡禁不止。作风问题如同顽疾,压力稍懈即故态复萌。若是一阵风、一场雨,雨过地皮湿,风过尘又起,不仅无益于问题解决,反而损耗群众信任,损害党的威信。

在改进作风问题上,我们不能退,也退不得,必须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做到常抓常新、常态推进。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在“反求诸己”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让好作风成习惯、化自然,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表里如一。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要健全经常性发现和解决作风问题机制,精准运用“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歪风邪气无处遁形、无所遁迹,持续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长”是关键,要害在制度保障、长效巩固。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成效卓著,其核心在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范,标出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思想“红线”、纪律“底线”、行为“雷区”,构建了“越往后越严”的制度闭环,持续释放一抓到底、一严到底的强烈信号。然而,仍有一些地方“三公”经费公示搞“选择性透明”,公务接待定“灵活标准”,此类“制度留暗门”的行径,使作风建设沦为可松可紧的“橡皮筋”,对于这类问题,必须露头就打、寸步不让,以深化整治推动见底见效。

制度管根本、利长远,改进作风必须向制度要长效。锲而不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做好常态化长效化的文章,必须扎紧“明规矩于前、寓严管于中、施重惩于后”的制度铁笼,不留“暗门”,不开“天窗”,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使制度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常”与“长”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常”是量的积累,体现的是锲而不舍的持久韧劲;“长”是质的飞跃,追求的是化风成俗的制度成果。没有“常”的坚持,“长”就成为无本之木;缺乏“长”的谋划,“常”便容易流于形式。“常”“长”二者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既要以“钉钉子”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持续用力,步步深入;也要以“绣花”功夫,一针一线细细缝,扎紧笼子、织密监督网,形成靠制度管人、按规矩办事的长效机制。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唯有将“常”“长”紧密结合,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坚定,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让清风正气浩荡充盈、生生不息。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