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公交开进百姓“心坎”里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举行。城市工作千头万绪,其中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是重头。出行是老百姓的每日必需,如何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必答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私家车、网约车、电动自行车等快速增长,全国各地公交的客流普遍出现大幅下滑,运营资金压力陡增,部分线路及班次难以高效保障。在此背景下,厦门公交集团主动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出行需要,谋划新方式、提供新服务,走统筹公益性和市场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群众在哪里,服务就要延伸到哪里。从公交站点到群众回家、办公或办事的“最后一公里”,有很多堵点。比如说,当前城市有些社区、园区很大,从办公室走到公交站点,要走很远的路。让上下学更放心,上下班更快速,往返就医购物等更方便,就是群众的需求所在。如何打通堵点?厦门公交集团通过主动延伸服务触角,因地制宜靠近地铁口、大楼、大门等设置特色站牌,以微循环线路方式进社区、进园区、进学校、进医院、进商圈、进企业等,让乘客少走路、少花钱、少拥堵。目前已开通114条“六进”线路和79条地铁BRT接驳线。

群众有新需求,就努力提供更多新服务。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人民对美好出行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何捕捉、识别和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厦门公交集团通过大客流数据等分析,精准设计线路及班次,并匹配不同车型,打造多层次公交线路。针对希望又好又快到达的上班族,开通了通勤快线,避开拥堵路段和路口,提供点对点快速服务,相较常规线路普遍缩短一二十分钟;针对岛外大多数高中生等量身定制公交服务,大大减少私家车出行和缓解交通拥堵,解决家长们长距离接送的烦恼;围绕来厦游客全面构建“枢纽接驳+多线联动”的文旅专线服务网络,衔接火车站、机场、码头、地铁,以及大多数景区景点和酒店商业街等,使用铛铛车、双层巴士、旅游巴士等特色车型,打造滨海观光、都市休闲、文化探秘等主题线路,探索交通赋能文旅发展新路。

把方便留给乘客,把困难留给自己。服务品质要提升,成本又不能增加,看似一个两难题。该如何破解?关键是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提高运营效率与响应能力。改革重点在于资源整合、集中调度、车辆升级、流程优化和智慧管理等。如通过建立集中调度系统,全面整合人车资源跨线路、跨车队使用,严控人车规模和能耗费用,实现对车辆运行的实时监控和科学调度,能根据客流变化及时加密班次、调整运力,尽量避免乘客长时间候车;依托大数据分析客流特征、预测客流趋势,优化线路和发车计划,显著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全面推动车辆电动化,增加差异化车型,升级车身、内饰、座椅、悬挂及无障碍设施等,优化车辆维护保养,让市民出行更加安全、舒适、温馨,也提升了城市文明窗口形象。

厦门公交集团的一系列创新实践,在实现降本提质增效的基础上,不仅丰富了公交服务内涵,提升了市民出行满意度,也为其他城市公交系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作者单位:厦门公交集团有限公司)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