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阅读提示
陇曲又被称为陇中小曲,流传于甘肃以及新疆、青海等地,尤其盛行于甘肃陇中定西及其周边地区。陇曲的声腔曲调与秦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说秦腔是发端于甘肃、陕西的舞台大戏,那么,陇曲则是一张“秦腔的底片”,是陇原儿女喜闻乐见的“家乡戏”。
最后一抹夕阳沉沉落下,夜幕笼罩兰州。此时,一缕灯光将彩绘刀雕的人偶投射在白布上……
白布的后面是一座不足20平方米的帐篷。帐篷内,87岁的老艺人刘福特意穿了件白色衬衣,坐在17名艺人中间,时而拨弄琴弦高声伴唱,时而指挥着锣鼓铙钹敲敲打打;帐篷外,消夏的人群围拢过来,伴着铿锵悠扬的旋律和板腔高昂的声调,在《教贤良》《三对面》等传统陇曲中,触摸中国民间戏曲的非遗魅力。
今年夏天,由甘肃省艺术基金办公室和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联袂主办的第二届黄河小剧场戏剧周,在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进行。刘福和他的刘山三陇曲剧团带来的皮影戏《陇中小曲》,是5部受邀演出的剧目中唯一的甘肃省级非遗项目,在产业园轻奢新潮的都市消费氛围里,如一缕田野清风,徐徐吹来,格外诱人。
63载的戏曲时光
“我的家就在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小西岔的刘家山下,因为祖孙三代同台演戏,所以当初取名刘山三皮影戏班。”在一块铺满历史照片的展板前,刘福老人的二女儿刘巧霞对《工人日报》记者介绍道。
还有一种说法,刘山三也是“633”的谐音,铭记着这个民间戏班的成长历史。1963年3月,时年25岁的刘福,在农家院落里组建皮影戏班;1984年3月,46岁时,成立刘山三陇曲剧团;2006年3月,创办了“陇曲大院”,成为研究陇曲、弘扬陇曲的一方民间阵地。
63年来,在陇中大地的沟沟壑壑中,刘福带领剧团跋涉了周边9县区34乡镇的2.6万多公里,为近220万人(次)的观众,唱出了近1200多场皮影戏和乡村剧,声腔和旋律影响了田间地头的几代人。
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3月,陇中小曲也被列入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福成为代表性传承人。
在中国戏曲生态图谱中,陇曲也是丝绸之路上曲艺交融的结晶。从敦煌莫高窟遗书中保存的曲词就可以看到,陇曲的腔板和唱词也承载着唐宋以来民间艺术的基因。
63年来,刘福在他的农家小院里,每周六晚上和周日教戏、说戏,数十年来雷打不动,成为公益教戏、送戏下乡的典型代表。
2023年5月,甘肃省政府在给刘山三陇曲剧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说:“陇曲是陇原大地代代传承的文化瑰宝,刘山三就是薪火相传的杰出守护者。”
从大戏到小曲,从小曲到大戏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刘福和儿女们开始整理、刻印陇曲资料,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搜集整理、演唱研究,于2005年编著了60余万字的《陇中小曲》一书正式出版发行,这是陇中小曲的第一部文化著作。
“现在,非遗文化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我们更有责任将陇曲继承好、弘扬好!”刘福说。
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刘福借鉴当代秦腔打击乐的特点,创编陇曲锣鼓谱,填补了陇曲无程式化伴奏的空白,以“梆子为板,铜铃鼓为眼”的板眼结构为基础,加入大锣、铙钹等乐器,形成“板腔与曲牌连缀混合体格”,突破了“陇中小曲”单一曲牌体的局限。
在唱腔上,刘福归纳了“四板十腔四十调”体系,涵盖四四板、四二板等节拍类型及“越、宫、思、山”等十种基本唱腔,使民间艺人的即兴演唱走向规范的舞台剧场。
近年来,他陆续将《兰桥担水》等百部地摊小戏搬上舞台,完成从“地摊演唱”到“舞台表演”的跨越,并通过移植《二进宫》等秦腔经典剧目,丰富陇曲剧目的储备。他还创编《参加保险好》《共产党员》等现代戏,宣传政策法规,将地方党史、革命史融入陇曲叙事,创编演出《冯玉洁》《拱手感谢共产党》等现代陇曲,用乡音讲述红色故事。同时,启动“数字存档”计划,用高清影像记录濒危曲牌,让百年旋律永不消逝。
风雨无阻送戏下乡
有戏台就粉墨登场,没有戏台就搭帐篷唱皮影。每次演出,刘山三陇曲剧团就挂出这副对联——“三代人春秋不辍传承陇曲,六十载风雨无阻送戏下乡”。
黄土高原的沟壑间,风沙常伴。可每逢年节或农闲,刘山三陇曲剧团就背着鼓、提着琴、扛着幕布,在蜿蜒山路上跋涉而来。他们从不提前索要报酬,也从不因路远而推辞。哪怕村庄只有几十户人家,只要一个电话打到“陇曲大院”,刘福一家便立刻收拾行装,三代人齐上阵,把戏送到田埂边。
一年深冬,天降大雪,山路结冰,车轮打滑,他们只好将乐器绑在背上,徒步三小时抵达。村民感动不已,自发清扫晒场,搭起防风的塑料棚子。没有舞台,他们就用几块门板拼成台面;灯光不足,就借来手电筒和车灯照明。寒风刺骨,演员们的手冻得通红,可一开嗓,那高亢婉转的陇音便如暖流般涌遍全场。老人们眼含热泪跟着哼唱,孩子们围在幕前看皮影晃动,整座山村沉浸在久违的欢腾中……
在刘福的带领下,女儿刘巧霞掌管唱腔教学,嗓音清亮如泉;儿子刘汉峰精通锣鼓经,节奏稳如磐石;孙辈中的大学生还主动学习录音技术,参与非遗数字化工程。每逢周六,“陇曲大院”里三弦声不断,周边九县的爱好者纷至沓来。
一张木桌、几把旧椅,就是教室。一句句教唱,手把手纠正口型与气息,学员中有放羊的老汉,也有刚放学的小学生。60多年来,1435名学员从刘山三陇曲剧团走出,孵化的24支乡村业余剧团相继成立,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整个陇中乡村的文化夜空。
“陇中小曲这个不见经传,曾不被人重视的地方演唱艺术,经刘山三几代传人的艰苦努力,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精华,又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2011年,当陇中小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福接过传承人证书时,双手微微颤抖。他知道,这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