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十八届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开幕,这场汇聚了45个国家、300余家机构、550位中外嘉宾的年度科创盛会,不仅是全球科技创新思想碰撞的平台,更是上海展现科创实力、推动全球科技共同体建设、抢占前沿产业制高点的重要窗口。从战略布局到成果落地,从生态构建到全球协同,上海正以浦江创新论坛为“超链接”,推动科创中心建设与全球创新网络深度融合。
催生全链条勃发
“本届论坛最受瞩目的亮点,在于打造了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前沿专题论坛,覆盖量子智能、合成生物学、未来能源、未来化学等关键赛道,既有基础研究的‘冷思考’,也有产业转化的‘热实践’。”据市科委介绍,从去年浦江创新论坛上启航的首个百亿级规模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正在催生着前沿科技创新在上海各领域全链条勃发——从基础研究、技术萌芽到产业化初期,再到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2024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4.4%左右。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涌现出一批高水平原创成果,上海科学家在《细胞》《自然》《科学》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8篇,占全国29.6%。在清华大学与《自然》联合发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4》中,上海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进一步攀升,上海排名升至全球第7位。
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一间办公室里,钱小石谈着相变制冷、固态空调和芯片冷却技术时,眼里有光。实验室外,一项同时专注于“前沿方向”与“长期主义”的基础科研计划,正致力于帮助科学家们在科学探索的“暗夜”中保持光芒。就在本月,钱小石与另外21位上海科学家一道,入选2025年度“尚思探索学者”。有时,越基础,就越前沿。“尚思探索学者”项目,正是上海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的一种探索,通过建立以选题为基础的选人机制,已遴选“尚思”系列学者56人,给予长周期稳定支持,鼓励支持科学家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研究。
为推动企业内生更多前沿基因,上个月发布的《上海市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 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措施》从决策参与、资金支持、产学研合作等多维度发力,为企业基础研究注入强劲动力。其中,上海为企业量身首设的基础研究“探索者计划”,通过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把产业长链条中面对工程需求、工程难题向基础科学问题转化,从高校科研院所等科学界寻求解决方案,推动产业需求与技术研究融通。目前,“探索者计划”合作企业已从最初的2家拓展至22家,覆盖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信息、航天、先进材料等领域。
角逐“先导”新赛道
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上海三大先导产业领域,前沿科技新赛道已高度密集。特别是在集聚超1000家集成电路企业、产业规模约占全国25%的集成电路领域,上海以产线牵引集成电路全链条发展,形成技术先进、产业链完整、配套齐全的集成电路产业,AI芯片、量子计算、硅基光电子技术等,正处于从实验室创新向规模化产业化跃迁的关键阶段,学术研究与应用落地呈现显著的双向加速态势。国内已逐步建立起8英寸与12英寸兼容的制造体系,异质集成和先进封装平台也不断取得突破,支撑硅光技术从以实现“器件替代”为主,迈向以“系统重构”为特征的新发展阶段,为智能计算、高速光互连等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7个1类创新药,位列全国第二;15个三类器械获批上市,数量居全国首位……去年,这份“数一数二”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成绩单”背后,蕴藏着上海以创新药械带动生物医药突破发展的底层逻辑。今年,已有7个国产1类创新药和7个国产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上市,动态发布的新优药械产品目录推动75个创新产品加快入院。本周,上海继续锚定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对外发布《上海市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行动方案》,力争到2027年,新增首次获批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超500件,新增海外市场获批医疗器械产品超100件,建设并实现2个产值超100亿元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而在人工智能领域,硬核底层技术支撑起AI的无限想象力,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里“书生·浦语”挥斥方遒,商汤的“日日新”大模型期待赓续中华文脉的千年智慧……今年上半年,上海垂类模型加快落地,建设制造、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国家AI示范应用基地,累计82款大模型通过备案。徐汇西岸,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推进建设;浦东张江,“模力社区”瞄准具身智能和垂类应用,集聚AI企业近200家。
全球科创“超链接”
“共享创新 共塑未来:构建开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体”,走进位于张江科学会堂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主会场,蓝底白字的论坛主旨映入眼帘。
据了解,本届论坛的规模和参会嘉宾数量,均为浦江创新论坛创办以来之最。特别是在AI for Science、量子智能、可控核聚变、具身智能、神经科技、硅光等30余场前沿领域专题论坛和闭门会议上,不仅诺贝尔奖、沃尔夫奖、图灵奖等全球顶尖科学奖项的得主齐聚一堂,演讲报告人也更加年轻化,平均年龄从去年的约50岁降到今年的45岁。
作为本届论坛的主宾国,白俄罗斯与中方联合举办了“中白科技创新年”系列活动,重点展示双边科技创新合作成果,并举行了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据市科委介绍,自2012年首创主宾国机制以来,浦江创新论坛持续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注入新动能。历届主宾国和部分“一带一路”合作国家也积极参与本届论坛,通过举办中欧、中德、中瑞等系列活动,围绕全球科技发展与共同挑战展开高水平对话与战略性研讨。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