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咖啡做好了,小心烫。”
很难想象,微笑着招呼客人、动作娴熟地制作咖啡的李叔,是一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社工曾婕告诉记者,李叔自去年起参与了“星记忆”店员体验计划——一项探索认知障碍非药物治疗的新实践。“看到他慢慢改变,我很开心,也看到了这种非药物治疗的意义。”曾婕动情地说。
每年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9月19日上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一楼文化广场,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宣传活动拉开帷幕。现场医院护理团队带来了《手指操》等表演,台下的患者及家属跟着挥动手臂,气氛轻松活跃。同时,活动还设置了科普讲座与认知友好摊位体验,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
活动最受关注的环节,是“星记忆”店员体验计划的分享。该项目由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星巴克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店联合推出,已运行一年。在医院内的星巴克门店设置通过非药物治疗的社会功能训练和社交体验。
在这里,认知障碍症患者不再只是病人,而是可以与普通员工并肩工作的“伙伴”。他们在冲泡咖啡、与顾客交流的过程中锻炼大脑、重拾自信;同时,家属也能获得喘息与情绪支持。曾婕提到,很多患者初期因“羞耻心理”拒绝参与,但坚持下来后脾气有改善,也有了社交活动。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一些早期轻度确诊患者因拒绝治疗,数年后发展至大小便失禁。
“阿尔茨海默病是可以治疗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潘小平介绍,除药物干预外,社交活动、认知训练和劳动实践对患者同样重要。“通过社交刺激,患者能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
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群中约15.5%存在轻度认知障碍,其中5年后将会有34.4%的人群会发展为痴呆。对此,潘小平呼吁,早诊早治至关重要,同时社会和家庭更需给予耐心陪伴与积极互动。
羊城晚报记者 刘颖颖 实习生 许敏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