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到2030年实现“百城万圈”目标,包括建成1万个便民生活圈,还将打造“银发金街”“童趣乐园”,提出居民满意度、商业网点连锁化率等具体指标。
这一政策直面城市居民生活不便等方面痛点,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若能落地见效,无疑会让城市生活更有温度。但在建设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保持政策的灵活性,让便民圈适配不同社区,使其真正“便民”。其中关键,就是要尊重城市发展的三个空间:
其一是个性空间。比如北京有的胡同社区需要保留“胡同菜摊”“便民小摊铺”,留住老北京的烟火气;深圳科创园区则要多配24小时便利店、共享办公点,适配年轻人作息;上海老龄化社区则需增加“银发助餐点”“社区医疗站”,这些差异不能用一套标准抹平。
其二是弹性空间。允许地方根据实际调整。比如有的城市推进社区商业时,不设统一业态清单,而是让居民投票决定“最需要什么”,有的社区选了“儿童托管+生鲜店”,有的选了“二手书店+咖啡馆”,政府只负责协调资源,不干预具体选择。
其三是成长空间。有一个南方“网红”城市前几年提出,便民圈建设不是“一建了之”。他们定期调研居民需求,发现年轻人增多,就引入共享自习室;老年人口增加,就增设慢病监测点,让便民圈跟着居民需求“成长”,而不是建成后就固定不变。
新一轮便民圈建设由多个部委共同谋划,这是因为,便民圈既是生活空间,也是生产空间、生态空间,需要多个部门融汇高质量发展理念,共同规划建设。
单从城市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便民圈建设不仅是“便民”,还应成为激活街区经济、小店经济的抓手。街区经济、小店经济是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不仅能提供灵活就业岗位,还能保留城市特色。
便民圈建设需要进一步向小店、小业主倾斜,比如为本地小店提供数字化改造支持,帮它们接入社区配送平台;在空间规划上给小店留位置,不盲目追求“连锁化”,既能降低建设成本,又能带动就业。
同时,便民圈建设也是城市更新的有效手段,比如利用老旧小区改造腾出的空间,打造“社区便民角”,让小店与居民生活更贴近;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小店提供“线上下单、线下自提”服务,既保留小店的人情味,又具备现代便利优势,实现“老业态”与“新科技”的结合。
《通知》提出要建设1万个便民圈,所给出的方案可谓既有温度,也有力度。为避免在建设过程中过于机械地追求“标准化”,在具体推进中或可从“半标准化”做起,即有关部门可定底线标准,而不定统一模板。比如“基本便民业态要覆盖”可作为一条底线,以确保便民圈的基础质量;而至于业态组合、空间设计、运营模式,则交给地方和市场决定。这样既能避免“无标准乱建”,又能防止“标准化陷阱”。
同时,鼓励地方试点探索,总结经验后再逐步推广,让每个便民圈都能真正适配居民需求,成为“居民满意、商家愿意、城市受益”的美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