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周兆辉

教育强国背景下,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应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这不仅是其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回应时代呼唤、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选择。以精准化、前瞻性和数据驱动为核心,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向“精准赋能”转变,向“前瞻布局”演进,向“数据治理”升维,已成为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精准赋能,实现人才需求与培养的动态匹配。为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民办本科高校应主动求变,充分发挥其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构建人才需求与培养过程之间的动态匹配与调控机制,实现从“粗放供给”到“精准赋能”转型。一是建立专业动态映射机制,提升供给精度。基于区域产业大数据平台,实时解析重点产业集群与龙头企业的人才需求演变、技术迭代及能力标准,将政策导向与产业规律转化为专业优化的量化依据,构建专业——产业匹配度预警模型,集中资源打造区域特色鲜明、就业率高、行业认可度强的优势专业群,确保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耦合。二是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强化培育准度。整合人才培养与技术应用,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与生产案例,开发工作场景导向的模块化课程及实训体系,运用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沉浸式实践环境;推行“校企双主体育人”与“项目导向教学”,实现教学流程与生产流程无缝衔接,锤炼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三是优化双师型队伍结构,夯实培养根基。完善行业经验与教学实绩并重的双轨评价体系,遴选企业专家与技术骨干担任产业导师,深度参与课程开发、项目指导及毕业考核,形成专兼结合、动态优化的师资梯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核心支撑。

前瞻布局,增强服务发展的战略主动性。民办高校需从根本上转变服务方式,由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引领,由分散合作转向系统谋划,不断增强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前瞻性和主动性。一是构建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强化研判能力。融合政府产业规划、企业招聘动态及人力资源市场多源数据,建立区域人才需求预测模型;通过深度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变革趋势,预判未来三至五年关键领域人才缺口与能力要求,为专业布局、招生计划及培养方案修订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人才前瞻性储备。二是深化校企协同创新,推动资源前置共享。依托数字化校企合作平台,实现项目、师资与设备的高效协同;引导企业将研发环节嵌入校园,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与实训基地,联合攻关区域产业关键技术难题,促进技术升级与学生创新能力同步提升。三是完善质量反馈闭环,构建持续改进机制。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长期追踪系统,动态监测就业率、专业相关度及雇主满意度等指标,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培养短板并及时优化;将地方留存率、企业评价纳入核心绩效指标,形成“培养—就业—反馈—优化”闭环,持续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数据驱动,提升教育治理效能与服务品质。民办高校须突破经验依赖范式,构建数据驱动的新型治理生态,实现决策科学化、管理精细化与服务个性化。一是建设一体化智慧教育平台,筑牢数据治理根基。打造覆盖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全链条的人才培养大数据中心,运用学习分析技术精准刻画学生成长轨迹,识别个体差异与发展潜能,为个性化培养提供实证支撑;同时,依托数据交互共享机制,强化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及行业企业的协同效能。二是优化制度供给,激活内生动力。完善董事会治理结构,将服务地方成效嵌入战略规划与绩效评估体系;改革教师评价机制,以校企合作、应用研发及成果转化的实际贡献作为职称评聘与绩效奖励的核心依据,建立贡献导向的资源分配机制,驱动教学单位与教师深度融入区域发展。三是塑造特色文化品牌,强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培育“扎根地方、服务应用、崇尚实干”的大学文化,深化师生对区域发展的使命认同;通过数字化媒介系统传播服务地方的典型案例与成功经验,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项目,持续提升学校声誉与吸引力。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