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郭建杭 北京报道
随着武汉农商行国有股权占比有望由38.45%升至57.56%,在增资完成后该行或将成为国有控股农商行。
近期,联合资信对“武汉农商行2025年科技创新债券”出具的评级报告中,披露了该行增资扩股进展:武汉农商行7.71亿股增资扩股项目对应增资金额为27亿元,由7家武汉国资企业出资,增资完成后,武汉农商行总股本将增至67.69亿元,国有股份持股比例将由原来的38.45%大幅提升至57.56%。该评级报告指出,增资事项仍在流程中,相关资金已经计入其他权益工具。
武汉农商行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目前武汉农商行处于改革转型的关键期,在持续推进相关工作。”
国资控股
监管批复信息显示,2024年12月1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北监管局批复武汉农商行7.71亿股增资,对应增资金额27亿元,增资方分别为武汉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光谷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江岸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城建资本运营有限公司、武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江夏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7家武汉国资企业。
联合资信的评级报告指出,增资完成后,武汉农商行合计股本67.69亿元,武汉光谷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占比提升至10.11%,武汉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增加至8.80%。经测算,此次增资完成后,武汉农商行国有股份持股比例上升至57.56%。
此次增资扩股将为武汉农商行带来怎样的实质性影响?
评级报告中指出,武汉农商行获得武汉市7家法人合计27亿元增资,资本实力有所提升,为未来业务发展奠定了基础。武汉农商行存贷款市场份额在当地排名靠前,同时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其对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当地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当出现经营困难时,获得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支持的可能性大。
评级报告中同时指出,区域内市场竞争力较强。武汉农商行在武汉市网点布局密度较高,远郊区网点布局使得其在小微、“三农”及科技创新等领域客户实现良好的积累,且能够对本地政务业务资源进行较好把控,叠加人缘地缘、决策链条短等优势,其存贷款市场份额在当地排名靠前,区域竞争力较强。武汉农商行建立了符合自身经营发展需要的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体系,增资扩股完成后,其国有股份持股比例将进一步提升;股权质押比例较低;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持续细化,相关体系执行及有效性水平有所提升;战略发展规划符合自身发展需要,且可执行性较强,关注发展战略后续实际执行效果。
业绩临考
武汉农商行2024年年报显示,全年营业收入78.43亿元,同比下降3.7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82亿元,同比跌36.73%。具体来看,利息净收入(主要是存贷利差)为67.73亿元,同比下滑11.13%;非利息收入上涨101.89%,达到10.7亿元。
某区域银行人士告诉记者:“息差收窄或者坏账拨备增加等原因会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最终体现为净利润下滑。”
近年来,武汉农商行净息差持续收窄,2022年至2024年的净息差分别为1.88%、1.74%和1.41%。不良贷款率方面,该行2022年至2024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76%、2.94%和2.94%。在资本充足率上,2024年年末该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09%、9.91%和9.71%;从集团口径看,三项指标分别为11.09%、9.89%和8.82%。
对比来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下同)信贷资产质量总体稳定,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0%;2024年年末,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资本充足率15.74%,一级资本充足率12.57%,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1%。
面对挑战,武汉农商行正通过高层调整与战略转型积极应对。
今年上半年武汉农商行迎来了新任领导。该行在4月发布消息显示,周玉萍、刘炜分别以该行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的身份参加2025年度工作会议,在工作会议上周玉萍指出,2025年武汉农商行将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动能、开新局”上持续用力,在探索高质量、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奋勇前进,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
公开资料显示,周玉萍在加入武汉农商行之前,曾在湖北省系统任职,之后担任武汉经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金融部副部长、部长,武汉金融资产交易所总裁、党委书记,武汉金控集团副总经理等职;刘炜曾任职于汉口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后进入。
政策红利
武汉农商行国企股东持股比例提高的情况并非孤例。近年来,地方国资增持渐成趋势,多家城商行、农商行都推进或完成定增,实现国有股权占比提升。
例如,内蒙古银行在今年8月份完成增资后,新增股份均由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出资设立的内蒙古财信集团认购;增资后,内蒙古银行国有股份占比提升至65%以上。上饶银行在完成增资扩股后,国有股占比由2024年年末的54.16%提升至约67%。
此外,多家新组建的省级农商行采取地方国企控股模式。例如,近期获批开业的吉林农商银行,注册资本为346.28亿元,吉林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出资比例99.92%;辽宁农商银行的最大股东是辽宁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超99.09%;江西农商联合银行股东全部为地方国企。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长汉表示:“地方银行由地方国资控股,可以为地方区域性银行发展带来战略性的发展机遇和政策红利。部分地方银行、中小银行资本金‘嗷嗷待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积极支持‘拓宽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相比于资本债券、优先股等方式,地方国资入股可以增加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地方国资控股地方银行,有利于地方银行夯实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和资本质量、加强银行公司治理和管理规范化、提升银行资产扩张能力、增强银行的社会信任、加强银行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强化银行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促进地方区域性银行长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国有资本控股区域银行的本质是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战略性整合,更高效地引导信贷资源投向基建、民生等重点领域,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杨长汉告诉记者:“地方国资入股地方区域性银行,可以战略性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现代化发展。地方国资入股地方区域性银行,强化‘财政主导型’的金融管控模式,有利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个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有利于地方经济金融协同发展、有利于财政金融协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银行具有放大金融资产规模、提高社会融资可得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实体经济输入新鲜资金‘血液’的独特、强大的功能。”
“国有资本可以在化解区域金融风险和支持银行稳健经营中发挥关键作用。一是加强国有金融机构最低资本管理。银行防范风险的底线和基本要求在于确保最低资本要求。二是强化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国有资本通过加强资本管理、财务监管、重大事项管理等,提升地方国有金融机构风险防控能力。三是支持地方金融改革化险。地方国有资本通过参股控股、专项资金支持、政策性补贴等方式,帮助地方银行处置不良资产、补偿风险损失等,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杨长汉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