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建的邮包,总是比别人的要“沉”一些。除了厚厚一叠报纸和书信,他的邮包内袋还放着一份翻旧的《山东籍烈士名单》。9年来,在投递信件之余,王德建踏遍青山村落寻访线索,帮助53名长眠他乡的烈士魂归故里。在临沂市蒙阴县坦埠镇,这条蜿蜒山间的绿色邮路,也因王德建的脚步,悄然延伸成了一条穿越历史硝烟、连接忠魂与亲情的“寻亲路”。
文/片 记者 高松 贺云龙
临沂报道
一封寄给烈士的信
埋下为烈士寻亲的念头
9月3日午后,王德建驱车前往临沂市蒙阴县棋盘石烈士陵园的路上,一场急雨不期而至。这处烈士陵园,安葬着119名烈士的忠骨。他们大多是在1938年“野猫屋”战役和1947年莱芜战役、岱崮保卫战中牺牲的烈士,其中只有33位烈士的墓碑上镌刻着姓名和详细地址。今年清明节起,王德建频繁造访此处,帮助2名烈士找到了亲属。
掏出邮包里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王德建蹲在一块墓碑前,认真誊抄着墓碑上模糊的姓名、籍贯——寿光县人,侯光耀。除此之外,再无线索。“我有一本寿光县志,里头说不定有线索,试试看能不能找到亲人,也许他们也在找。”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王德建的声音并不大。9年里,他就如这般默默打捞着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英名,希望帮助他们找到家。
在蒙阴县坦埠镇,王德建只是中国邮政的一名普通邮递员,每日骑车六七十公里,将信件与包裹送往散落山间的24个村落。 2016年,一封寄给“朱下村”“公建厚”烈士的信件,改变了王德建的人生轨迹。
“2015年我就收到过这封信,来自菏泽市张和庄烈士陵园,由于地址不详,跑了一下午也没找到,按照规定,只能无奈退回。”时隔一年再次收到,王德建觉得这大抵是“缘分”。
与上次不同的是,信上多了句“该烈士(29岁)于1947年12月牺牲于菏泽战役。望邮递员同志再辛苦一下,帮烈士找到家。”彼时,王德建30岁,看着这个年轻的烈士姓名,他深受触动,寻亲的念头就此扎根。
坦埠镇并没有“朱下村”,而有个与之同音的“诸夏村”,王德建琢磨着这说不定是真正的地址。但村子有近2000多口人,再算上已故人员的信息,数量更是庞大,派出所也查无此人。送邮件的过程中,王德建逢人就打听,但没人认识“公建厚”。
直到一位老人无意间提及,诸夏村龚家有建字辈,而“公”和“龚”正好同音。循着这条线索,王德建终于在龚家胡同找到一位八旬老人,确认烈士真名是“龚建厚”,1945年参军,1947年后音信全无,父母至死也未能盼回儿子。信件最终交付给烈士侄子龚德营。那年清明,两人一同前往菏泽烈士陵园,接漂泊近70年的忠魂归家。临行前,当时的寄信人将一封写有93名烈士信息的名单交给了王德建,托付他寻找临沂籍烈士的亲属。自此,王德建成为一名为烈士寻亲的志愿者。
寻亲之路充满挑战
不只寻人更是对抗遗忘
名单很轻,可接过的那一刻,一股又凉又沉的东西涌入了王德建心里,那不是手上能称得出的分量。名单上的烈士,牺牲时大多只有二三十岁,漫长的时间里,也许早已无人记得。“万一找到了呢?万一就有人在等他回家呢?”正是这“万一”的期望,让王德建没法放下。他要做的不只是寻人,更是对抗遗忘。
这份名单中,王德建共梳理出11位临沂籍烈士。可要为他们找到亲人,并非易事。出于种种原因,这些烈士的信息大多并不完整,同音字、对不上的地名成了最大挑战。
王德建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厚厚两摞党史资料。闲暇时,他就一心扑在研究地图,翻阅历史地名和各地党史上,“这些书记载了一些各个乡镇的历史沿革区划,可能对确认烈士的信息和地址有一些帮助。”作为邮递员,王建德还能利用邮政系统,找到负责派送某村的邮递员电话,联系上村党支部书记,寻求帮助。用时间换希望,靠着这些笨办法,在两年里,他帮助名单上的5名烈士找到了家。
经验与线索的“雪球”越滚越大,为烈士寻家的速度越来越快,更多怀揣期盼的人也找到了王德建。2019年,公茂英烈士的儿子公丕平老人给王德建打来电话,说父亲牺牲多年,一直没有找到牺牲地,想请王德建帮忙。循着烈士证明上登记的“湖南相家桥”入手,王德建反复查证推测“相家桥”应该是“杨家桥”。但地图上显示,“湖南杨家桥”有六七个,王德建又买来一本史料,意外地在书中找到了公茂英烈士的姓名,并详细记载着战斗经过。根据书中提到的几处地名,王德建最终锁定烈士牺牲在“湖南祁东县杨家桥”。
得知消息后,公丕平高兴极了,连夜让儿子驱车,远赴千里之外祭奠他的父亲。“从1974年起,我就开始找父亲,一直没找到,王邮递员圆了我50多年的心愿,我从心底里感谢他。”公丕平说。
“你帮我找到了亲人,
你就是我的亲人”
到目前为止,王德建已为53名烈士找到了家人。为烈士寻亲这些年,他也养成了许多新的习惯。无论家里还是车上,他都会放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方便接到电话后随时记录烈士信息。找到亲属后,他再把这些临时记录工整地誊写到另外一个笔记本上。
不再局限于临沂本地,王德建又参加了吉林、辽宁、湖南多个寻亲公益组织,为全国各地的烈士寻亲。手里头模糊的线索,他也会发布到微信群,借助更多人的力量寻找。
写信仍是王德建最常用的方法。如同收到的第一封寻亲信,每寄出一封信,王德建都会认真在信封写下一句“望邮递员辛苦一下,帮烈士寻找亲人”。这些年算下来,他粗略估计寄出了400多封寻亲信,光办公室抽屉里就存放着五六十封被退回的信,大多因为“原址查无此人”或“原书地址不详”。王德建没有放弃过。“从小生长在沂蒙老区,听着红色故事长大,打心底想为这些烈士做些事。”至于自己能得到什么,王德建没想过。只不过在寻亲的过程中,他与许多烈士家庭紧密相连,听到那句“你帮我找到了亲人,你就是我的亲人”,王德建觉得这便是意义所在。
现在,王德建手里还有三份烈士名单,有300多位烈士。他又主动提出为棋盘石烈士陵园、岱崮烈士陵园寻亲。革命战争年代,蒙阴县是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县,全县有4万人参军参战,1千多位英雄儿女为国捐躯,外县籍的革命烈士有3千长眠在蒙阴的土地上,其中三分之二是无名烈士。
“让无名的烈士有名,让有名的烈士找到回家的路。”在有限的时间里,王德建说,这是他做过最好的事。